一栋栋整齐划一的农家房屋焕新颜;一个个美如画卷的乡村游人如织……行走在于都广袤乡村,一幅幅自然和谐、载满乡愁记忆的田园山水画映入眼帘。
近年来,于都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一道俯下身子、潜下心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探索实践。近日,在2022年度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于都县被评为优秀等次,排名第一。
产业筑基鼓足钱袋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水肥一体化降本增效、时令蔬菜郁郁葱葱、采摘工人挥汗如雨……8月10日,虽已入秋、暑气未消,一大早,走进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富硒蔬菜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
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告诉记者,这些年,潭头村以实体经济为主导,引进深圳市茂雄实业有限公司,打造了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应运而生。“在家门口上班,不仅能照顾家里,每个月还有4000多块钱的收入。”正在和大家一起打包装车的领班曾红梅告诉记者。
潭头村发展富民产业、充实村民钱袋子的实践,是于都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于都县在大力发展富硒产业上举措频出,今年全县新增富硒产品认证22个,51家企业取得了富硒产品认证。新增高标准绿色富硒脐橙示范基地1万亩,打造了两个万亩富硒脐橙示范基地。
聚力农业产业从“输血”到“造血”,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于都全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铺就了一条条增收致富路,乡村振兴发展释放出新动能。在黄麟乡井塘村,有了先进加工设备的加持,井塘杨梅附加值不断提升;在宽田乡上堡畲族村,今年1月,依托帮扶单位开展的消费帮扶活动,销售富硒大米5万斤,实现销售额43万元。
生态宜居实现绿色梦
“现在来吃饭的游客太多了,经常忙不过来。”临近中午,贡江镇红峰村村民高美珍心里乐开了花。
前年9月,搭乘村里打造“五美”乡村示范点的东风,高美珍拆掉土坯屋,建起了新砖房,还将自家房屋的一楼改成农家乐,生意一直红火。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在车溪乡坝脑村,帮扶单位于都县行政审批局以修复保护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思路,将红三军团驻扎地旧址修旧如旧,唤醒红色记忆,构建“多元共建”的“五美”乡村建设格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22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在银坑镇平安村,废弃矿山治理实施后,阶梯式打造红色旅游景点,昔日的包袱变成了财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于都县坚持“因地制宜、干群联动、红古绿结合”,努力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拨款5.5亿元,创建3个美丽宜居示范镇、36个美丽宜居村庄、6605个美丽宜居庭院,打造167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一个个美丽乡村变成了“网红打卡点”。2022年,于都跻身“风景独好旅游名县”行列。
文化赋能增强软实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于都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聚力打造文明高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让优良的家风家训成为乡风文明的风向标、压舱石,助力夯实乡村振兴根基。近年来,仙下乡观背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常态化开展“学红色家史、传优秀家训、树文明家风”教育实践活动,引领广大村民向善向上。2022年,观背村党支部荣获全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称号。
坚持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推行“党建+网格化”模式。于都县建立健全“红色文化+社会治理”机制,创建了“打铁佬调解”“红色志愿服务”“长征源红色治理”等一批特色亮点品牌,全县19个文明实践站被评为赣州市三星级站,完成延伸领域实践点建设18个。涌现了谢南京、肖九林、朱森林等一大批“江西好人”。“环境更美了,邻里关系更好了,我们村干部的工作也更好做了。”利村乡下垅村党支部书记胡林有深有感触地说。
宋嘉华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春
关键词: